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关于元宵节的“冷知识”

发表于2015-03-05
标签:装饰 地区 家人 


正月十五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,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。上元佳节,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,亦是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
元宵节起源

第一种说法是,汉武帝采纳方士谬忌的奏请,在甘泉宫中设立“泰一神祀”,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,通宵达旦地在灯火中祭祀,从此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结彩的习俗,如宋人朱弁《曲洧旧闻》云:“上元张灯,自唐时沿袭,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。”实际上,汉武帝祀太乙沿袭的是先秦楚人的旧俗,《楚辞·九歌》以“东皇太一”为至尊之神。


第二种说法是,汉末道教的重要支派五斗米道,创天、地、水(或人)“三官”说,魏晋时,道教又以“三官”与时日节候相配,定正月十五为上元,七月十五为中元,十月十五为下元,合称“三元”。三元节由此产生。明人郎瑛《七修类稿》引唐人说法,认为正月十五是“三官下降之日”,而三官各有所好,天官好乐,地官好人,水官好灯,因此在上元节要纵乐点灯,士女结伴夜游。


第三种说法是,上元节是汉明帝时由西域传入的,如宋人高承《事物纪原》云:“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汉正月望日,彼地谓之大神变,故汉明令人烧灯表佛。

吃元宵的习俗从何处来

元宵节吃元宵这一习俗,是从宋代长江下游一带开始的。南宋周必大《平国续稿》记云:“元宵煮浮圆子,前辈似未曾赋此。”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,用糯米粉包裹起来搓成球,置水中煮沸而食。圆子与耍狮、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,吃圆子涵有祭月、赏月的意味。周必大《元宵浮圆子》诗云:“今夕如何夕,团圆事事同。汤官循旧味,灶婢诧新功。星灿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。岁时编杂咏,附此说家风。”周必大认为“前辈似未曾赋此”,他才写了这个“时令风尚”的食品。南宋周密在《武林旧事》一书中说:“节食所尚,则乳糖圆子,澄沙团子……十般糖之类。”这里所说的“乳糖圆子”、“澄沙团子”等,是应节而做的,系用江米粉(南方称糯米粉)包裹各种果饵料做馅,搓成球状,然后用开水煮制而成。清人符曾的《上元竹枝词》中也说:“桂花香馅裹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见说马家滴粉好,试灯风里卖元宵。”

正月十五吃元宵也与中秋吃月饼一样,涵有家人团圆的意味。又有元旦(今春节)完了义,也作为祭祀祖先之物,以表达对亡灵的哀思和敬意。清同治年间湖南《巴陵县志》云:“‘元夜’作汤圆,即呼食元宵,圆元语同,又有完了义。”由此可见,“汤圆”与“团圆”字音相近,寓有团圆之意,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,和睦幸福,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,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
中国不同地区,元宵节饮食习俗不尽相同,各有千秋。上海、江苏一些农村,元宵节吃“荠菜圆”。清代李行南《申江竹枝词》咏上海过元宵的情景:“元宵锣鼓镇喧腾,荠菜香中粉饵蒸。祭得灶神同踏月,爆花正接竹枝红。”浙江杭州地区,正月十三日为上灯节,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团,煮熟后供祖先,称为“上灯圆儿”。十五日以糯米粉搓成大团,其中的馅有切细的核桃、花生、芝麻、枣子、鸡油、豆沙之尖,称为“灯圆”。民国后期,一些菜馆中还用油炸,称为“炸元宵”。以灯圆馈送亲友,名为“灯节盒”。如今,汤圆中午元宵节的礼品,已经蔚然成风。

1913年,袁世凯因“元宵”与“袁消”谐音,于己不吉利,下令改“元宵”名为“汤圆”。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:“诗吟圆子溯前朝,蒸化煮时水上漂。洪宪当年传禁令,沿街不许喊元宵。”此后,汤圆之名逐渐流行开来。

宋朝元宵节放假七天

现代人过元宵节,通常不放假,就是放假,也只有一天假期,宋朝却是每逢元宵必放假,而且假期还挺长。


据宋人庞元英《文昌杂录》记载:“休假岁凡七十六日,元日、寒食、冬至各七日,天庆节、上元节同。”意思是一年官定假期七十六天,其中春节放假七天,寒食放假七天,冬至放假七天,皇帝过生日(天庆节)和元宵节(上元节)同样放假七天。


但是这样的放假安排仅限于机关,像太学和武学等高等在元宵节期间却只有很短的假期。当年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在太学念书,每逢元宵就只放假一天,他利用这天假期回家团聚,白天陪李清照去相国寺地摊淘古玩,晚上小两口上街观灯。


民办的假期就比较长了。据宋人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》记载,北宋私塾通常在祭灶以前放寒假,塾师们纷纷回家过年,等到过了正月十五以后才“开馆”。可见在民办那里,祭灶是寒假的开端,元宵节是寒假的结尾。

宋朝:南方吃元宵 北方吃糖塠

现代人过元宵节,一般都要吃元宵。宋朝也有元宵,加工方法跟现在差不多,也是用糯米做皮儿,用豆沙做馅儿,团成小圆球,下锅煮熟,时称“汤团”、“沙团”、“浮圆”、“浮圆子”、“乳糖圆子”、“澄沙团子”。但是当时元宵尚未普及,只有江南一带和北方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,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,元宵节的主要食品不是元宵,而是蝌蚪粉和糖塠。


蝌蚪粉是用小麦粉或者绿豆粉加工的小吃。将小麦粉或绿豆粉加水和成很稀的面糊,搅拌几十遍,舀到漏勺里,就着滚水锅轻轻晃动,面糊会顺着窟窿眼儿往下漏,啪嗒啪嗒掉入开水锅,先沉底,再上浮,两滚煮熟,笊篱捞出,冲凉,控水,拌上卤汁,拌上青菜,就可以吃了。鉴于漏勺的窟窿眼儿是圆的,所以漏下去的那团团的稀面糊也是圆的,又因为它们漏下去的时候势必受到一些阻力,藕断丝连,拖泥带水,所以每团面糊又都拖着一条小尾巴。圆脑袋,小尾巴,很像小蝌蚪,所以宋朝人管这种面食叫蝌蚪粉。


糖塠是用面粉和红糖加工的小吃,做法也很简单。将面粉和红糖拌匀,加水和成很稠的面团,然后搓成长条,掐成小段,搓成一个个小圆球,入油锅炸熟,用竹签子串起来,即成糖塠。从外观上看,它很像今天的糖葫芦。


糖塠又叫“焦塠”、“油塠”,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甜食小点心,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,到了宋朝就成了北方人过元宵节时的主食。宋人郑望说:“汴中节食,上元油塠。”意思是北宋首都开封在正月十五有吃糖塠的习俗。

各式各样元宵花灯

元宵节放假,在宋朝又叫“放灯”,意思是开放城门,解除宵禁,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进出,彻夜观赏花灯。放灯的期限最短三天,最长则能延长到七天。


宋朝元宵花灯的样式各种各样,以小孩子上街时手里提的花灯为例,就有纱灯、纸灯、琉璃灯和塔灯四种材质。其中塔灯是用大块青砖镂空而成,由巧手工匠雕成七层宝塔形状,每一层里都燃着一根小蜡烛,造型别致。元宵节当晚,儿童上街玩耍,手里提着塔灯,头上戴着“闹蛾儿”,一派歌舞升平气象。什么是闹蛾儿呢?就是用丝绸或者草纸扎制的装饰品,有的像蝴蝶,有的像蜻蜓,有的像飞蛾,有的像蜜蜂……


儿童手里提灯,大街两旁还要摆灯。当时街上最气派的灯展是龙灯和鳌山灯。龙灯是用稻草和铁丝捆扎成一条巨龙,稻草上插着几万盏花灯,从龙头到龙尾长达一百多丈,弯弯曲曲绵延几条街,光彩夺目,一眼望不到边。


鳌山灯的制作工艺比龙灯复杂得多,需要几十个工匠通力合作,先用巨木、竹子和铁丝扎出层层叠叠的骨架,外面用青幕遮盖,扎成蓬莱仙山的造型;然后再用彩色的丝绸扎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像,分别安放在两侧的山头上,中间最高的山头则要摆放一个暗设机关的大木柜,木柜里面贮满清水;最后在这座假山上挂满纱灯、琉璃灯以及可以旋转的走马灯。到了晚上,花灯一起点亮,整座假山亮如白昼,山顶瀑布飞溅,山腰仙人浮现,宋朝市民一起观赏,直玩到黎明时分才慢慢散去……


发表于2015-03-09

宋代放七天假啊

发表于2015-03-09

好厉害

上一页|1|
/1页